一、耳濡目染艰辛踏上中医路
出生于潮汕惠来的方坚教授秉承着潮汕民众拼搏向外的传统,自小生活在农村的方教授一直渴望着出去拼搏一番,因此对新鲜的东西都十分乐于去接触。身处农村缺医少药的环境下,中医郎中几剂中药常常能解决乡亲的病痛,而方教授的父亲是当地教师,空余之时也喜欢自学中医,特别是外科杂症方面经常能够为邻里家人排忧除病,得到乡村父老的尊重。老父亲经常能够用一些不知名的药草为大家治好疾病,自幼目睹中医药能为人们解除疾苦,让方教授逐渐开始爱上中医,并立志要成为一名中医医生。
“好事多磨”这句话用在方教授身上确实是不言过。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方教授就报名参加考试,但是由于过于迫切的心态,方教授没有如愿考上大学。虽然说事不过三,但是方教授还是在第四次参加高考才如愿考上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正是这几次连续的挫折,让自己更加清楚自己的定位,要完成一件事特别是对待严谨的医学之路,要付出两倍的努力,甚至更多的努力才能够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功。”方教授对我们语重心长地说。
在大学五年,方教授珍惜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刻苦钻研,踏踏实实打下医学基础,并最终选择走上了骨科之路。
二、虚心广学与时俱进精医道
1985年大学毕业后,方教授留在了广东省中医院工作,像其他年轻骨科医生一样奋斗在第一线,经常会三餐对不上点。即使是这样,方教授仍然不忘在自己的骨科领域里加强学习。在省中医期间,他一面虚心向院内的黄宪章、林应强、邓晋丰等骨科前辈学习宝贵经验,另一面辗转到北京、上海、德国等地进修学习先进的骨科前沿理念和手术技巧,不断地加强自己在骨科治疗方面的知识。其中,1994年由省中医黄宪章教授亲自写信推荐并联系到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修学习,当时的中医、西医系统人员的相互委派进修较少,彼此的观念认识存在差异,积水潭医院还没有接收中医院医生进修的先例,方坚教授成为中医系统第一个到积水潭医院进修的骨科医生。在一年的进修期间,他勤勉好学,兢兢业业,重点学习了创伤骨科、骨肿瘤、手外科等知识,给科主任和带教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随后积水潭医院才改变了先前对中医院进修医生的认识并愿意接收来院学习。
三、中西并重相得益彰疗骨疾
1958年,天津医院骨科的方先之、尚天裕等为首在全国掀起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高潮,中医、西医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通过反复临床实践总结,不断改进,使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上升到新理论,并将其推广到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前全国的中医院骨伤科使用的治疗骨折方法都是中西医结合为主,治疗其他骨病也是如此。方坚教授说:“中医、西医好比是两条腿,有两条腿总比一条好,而且中西结合,取长补短,两者并重,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中医骨伤科传承和创新要与时俱进,不应故步自封。”
方教授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时,善于辨证论治运用中药配合西药治疗,每获良效。“强直性脊柱炎好的治疗效果就是缓解症状,控制炎症,防止脊柱、髋关节僵硬畸形,保持其最佳功能,中西医治疗效果往往会更加明显。”方教授解释说。
而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教授强调手术切除突出物虽可以达到减压目的,但又常产生诸多手术并发症,如腰椎不稳、疤痕粘连等,所以对手术治疗的适应症要严格把关,要把保守治疗方法作为首选。其中,方教授的手法治疗师古而不泥,虽然其手法技巧于传统手法无异,但对施用的时间及动作摆设很有讲究。一般急性期多以轻巧手法为主,得舒则止;缓解期则结合病情灵活运用其经验总结的三位治脊法,常可缓解病情,促进康复。
为此,方教授常常说:“不论中医或者西医,只要能治好病的医术,就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