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坚教授是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师承广东省名中医邓晋丰教授,从事中医骨伤科教学、临床、科研近30载,医德高尚,理论基础扎实,临床技能娴熟,尤其对骨伤科各类疑难杂症研究有很深造诣,疗效卓著,深得患者信赖称赞。其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骨伤科疾病辨证论治,每获良效,其学术观点认为:须坚持中医为主,西医为用,对临床骨伤科疾病诊治应在参照西医明确诊断标准下,对其进行中医辨证论治,辨病辩证相结合;须坚持师古而不泥于古,与时俱进正骨从新于今,采用综合有效方法治病,往往事半功倍。方教授诊治骨伤科疾病可用八字概而述之:崇中参西,师古从新!兹对其诊治骨伤科疾病的学术思想及经验介绍,以期抛砖引玉,供同道参详,后学借鉴。
一、续筋接骨,首重气血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充分认识疾病病因病机才能做到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清楚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有效地辨证论治,药到病除。中医理论认识疾病,六淫七情、疫戾时邪、戾气传染、饮食内伤、劳逸失度、跌扑外伤等均可致病,《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方教授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虽错综复杂,但概括起来,不外乎是邪气作用于机体的损害与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各疾病的病因基本上均可从内外因两方面进行认识,骨伤科疾病亦然。如临床常见膝骨性关节炎,内因责之肝脾肾亏虚,筋肉骨失养。或因天癸渐绝,肝肾两虚;或因素体肾虚;或因房劳、劳役太过,致筋脉失养,筋骨肉不坚,稍劳累及外伤,便致关节过早退变,发为骨痹。外因责之外邪侵袭,筋脉痹阻;外伤损害,瘀血阻滞。风寒湿邪可单独发病,或同时侵袭人体,然有所偏盛,正如《素问·痹论》所述,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而急慢性损伤可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甚至血溢脉外,淤积日久,发为骨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为气血瘀滞经络,与风寒湿热之邪外袭及肝脾肾脏腑亏虚有着密切联系。患者多因暴力外伤,损伤经络血脉,导致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或因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之肢体、筋脉、肌肉等部位,以致痹阻不通,气血不行,不通则痛;或因痹久正虚,气血津液运行迟涩,形成瘀血,不通则痛;或加肝脾肾亏虚,肢体、筋脉、肌肉失濡,不荣则痛,内外相合而致痹证。
“气血不和,百病由生。”方教授认为,气血对于人体发病诊治非常重要,对骨伤科疾病更是重中之重。不论在损伤早中晚期、损伤部位在皮肉筋骨脏腑,都与气血密切相关。《素问》曰:“气伤痛,形伤肿。”气无形,郁滞则气聚,气机不通;血有形,瘀血阻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因此,在理伤续骨、处方用药中需特别重视气血,辨证论治中关注气血,切不可偏废。
二、筋骨并重,三因制宜
老百姓俗话讲:“伤筋动骨一百天。”伤筋动骨,讲的就是骨伤科疾病,其中主要是指伤科损伤疾病。中医的筋指的是筋络、肌腱、韧带、肌肉及关节囊、关节软骨等组织,其主要作用是连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杂病源流犀烛》中有云:“筋也者,所以束节络骨,绊肉绷皮,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其主则属于肝。”骨属于奇恒之府。《素问》有云:“肾主身之骨髓。”又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这就提示,筋骨关系极为密切,筋束骨,骨张筋,临床上动骨者已伤筋,伤筋者也尤须注意是否动骨;且筋骨与肝肾关系密切,肝肾精气充足,可促使肢体筋骨强壮。因此,方教授强调,临床诊治伤科疾病,需特别注意筋骨情况,予以对症处理,疾病后期更需注意调补肝肾,充分发挥精生骨髓作用,促进筋骨伤病修复,往往疗效明显。方教授临床上针对损伤各期予以补肾养筋治疗,自拟补肾养骨汤(补骨脂、骨碎补、山萸肉、淫羊藿等)、补肝养筋汤(鸡血藤、宽筋藤、山萸肉、木瓜等)治疗,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疗效确切。
中医讲究“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素问》有云:“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方教授临证时强调,人不时孤立于自然界之外的,而是自然界的产物,因此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也必然受气候节令、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且患者不同性别、年龄、体质等个体差异,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临床治病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三因制宜”也是骨伤科疾病诊治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广东地处岭南,多湿热,发病亦有所夹杂,故可见湿热偏盛表现,临床需注意。治疗上也应适当加入清热祛湿之品,往往可获良效。
三、分期论治,调治兼证
中医骨伤科一般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分为初、中、后期。初期多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治以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后期治以坚骨壮筋、补益肝肾气血为主。方教授临证时强调,伤科需参照三期辨证予以论治,且须辨明虚实:损伤之初多见气血瘀阻,为实证;损伤致气血虚脱者,往往见于开放性损伤,亦可见虚证。患者既往体质虚弱者,可见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当攻补兼施,切忌攻伐太过。损伤中期,仍以实证为主,仍以攻邪为主,亦须注意攻伐太过。后期对于虚证为多见,以补益肝肾气血为主,可使用补益类药物调治。方教授临证时对常见骨伤科疾病亦采用分期论治,效果显著。如诊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时,根据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症状、体征及X线表现,可将其分为早、中、后期辨证论治。早期关节疼痛较剧,痛点明显,肢体困重,或有外伤、劳损史;X 线示骨赘形成,但无关节间隙狭窄;辨证多以风寒湿阻、气滞血瘀为主,治以祛风散寒、补肾化湿、行气活血为要。中期关节酸胀疼痛、肿大,活动受限,被动活动有摩擦感,伴腰膝酸软,肢体渐痿;X 线示胫股、髌股关节面骨赘形成,关节间隙变窄;辨证多以瘀血痹阻、肝肾亏虚为主,治以活血化瘀、补益肝肾为要。后期关节迁延隐痛,活动受限明显,关节肿大畸形,肌肉明显萎缩;X 线示大量骨赘形成,关节间隙变窄,伴软骨下骨硬化;辨证多以肝脾不足、肾虚髓亏为主,治以补肝健脾、补肾养骨为要。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将其分为急性期、缓解期、恢复期。急性期:患者疼痛明显,常呈被动体位,活动明显受限,此时当“急则治其标”,强调睡硬板床并绝对卧床。该期辨证多为风寒湿阻、湿热郁结及气滞瘀血为主,常处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剂。缓解期:疼痛明显缓解,但还存在下肢放射痛或下肢感觉障碍,可采用“缓则治其本”的方法。根据辨证分为气滞血瘀、风寒湿阻、湿热郁结、肝肾亏虚型,分别治以行气通经、活血化瘀;祛风散寒、化湿通络;清热郁结、祛湿化痰;补益肝肾、养筋活络之剂。同时配合推拿、药物外敷、蜡疗、频谱、干扰电等治疗方法,并嘱患者适当进行腰部功能锻炼。恢复期:症状基本消失,应加强相关功能锻炼,巩固疗效,促进肢体功能康复。
人体遭受外力损伤后,由于气血、营卫、皮肉、筋骨、经络、脏腑等病理变化,可出现损伤局部以及全身的一系列症状体征。“机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临床上,损伤引起局部肿胀、疼痛、瘀斑、畸形、异常活动等之外,尚可出现发热、口渴、便秘、尿赤等;痿症可出现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肢体痿软无力等。损伤前或损伤后恰感风寒湿邪气,或损伤致气血失和,外邪侵袭等,则可出现外感症状,此时更应辨别清楚,否则独治损伤或难以奏效。
四、中西结合,内外兼治
方教授临床治疗骨伤科疾病时,常在辨证论治运用中药基础上配合西药治疗,中西合璧,每获良效。如诊治膝骨性关节炎时,其认为肝肾亏虚见于发病全程,因此,补益肝肾应贯穿治疗始终。主张用药宜甘润平和之品为主,补而不温燥,凉而不过寒;不宜重用峻猛之矿物类、虫类药物,蜈蚣、全蝎之属或对某些病症确有效果,但恐其过分伤正、得不偿失。对早期标实需祛风除湿者,亦应选用风中之润剂治疗,如防风、秦艽、威灵仙等,以免耗伤气血,损伤肝肾,方拟独活寄生汤之属。中后期用药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为主,如淫羊藿、牛膝、黄芪、党参等,自拟养血汤(当归、桂枝、熟地黄、鸡血藤等)、养人祛痹汤(当归、砂仁、熟地黄、丹参、党参、大枣、扁豆等)加减。同时,对于本病急性期,往往疼痛较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根据“急则治其标”原则,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疼痛改善后减量停用,同时注意护胃等毒副作用的防治;改善软骨代谢药物早期运用,亦可改善关节功能,减少关节结构破坏,阻断骨性关节炎病理进程。诊治强直性脊柱炎时,早期多责之邪实,分为2种证型:湿热痹阻者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方用自拟三四汤(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熟地黄、白芍、忍冬藤、络石藤、石楠藤、海风藤、当归、川芎)加减。寒湿痹阻者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羌活胜湿汤(羌活、蔓荆子、藳本、川芎、甘草、独活、防风)加减。中、晚期强直性脊柱炎中、晚期以虚为主、虚实夹杂,分为3种证型:脾胃亏虚型者治以健脾养血,方用自拟养人祛痹汤加减。瘀血痹阻者治以祛瘀通络,方用化瘀通络汤(黄芪、白芍、柴胡、牛膝、防己、地龙等)加减。肝肾不足者治以补益肝肾、调和气血,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早期非甾体类抗炎药及慢性作用药物,如柳氮磺胺吡啶(SSZ)、甲氨喋呤(MTX)等使用可明显缓解症状、控制炎症、抑制病情进展,防止脊柱、髋关节僵硬畸形,或保持最佳功能位置。西药治疗一般3月为1个周期,定期复查肝、肾功能、风湿四项等,以适时调整药物。
方教授临证时,往往根据不同临床特点对各种疾病予以辩证分型,进而根据不同证型分别予以相应外治法。例如对瘀血痹阻膝骨性关节炎用活血紫草油纱外敷,湿热偏盛者用四黄膏外敷,寒湿痹阻者蜡疗热敷;不同证型均可配合远红外线、中频等理疗。对骨折病人,手法复位后肿胀者予以活血消肿油布外敷,夹板外固定,定期更换油布调整夹板换药,配合功能指导,往往能更快消肿止痛,减轻患者痛苦,加快患者康复,疗效显著。
五、正骨推拿,效果卓著
重视非药物治疗亦是方教授治病的特色之一。其正骨推拿手法师古而不泥,临床上适时采用,疗效明显。例如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手法要点如下: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先用一手握其踝部,另一手适力按压其膝关节髌面,使关节被动伸直,再迅速被动屈曲,并使其膝关节内、外旋转,然后局部采用揉、按、压等手法。注意手法要轻、柔、准、巧,关节活动度要由小到大、逐渐递加(以患者耐受为度)。局部理伤直接作用于患部,有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理筋正骨、散结止痛、滑利关节的功效,能缓解肌痉挛,纠正关节错位,减轻异常应力集中对关节及其软骨的破坏,恢复局部解剖关系及力学平衡。又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手法技巧,如推、拿、板、甩等与传统手法无异,但对施用的时间及动作摆设很有讲究。一般急性期多以轻巧手法为主,得舒则止;缓解期则结合病情灵活运用,其经验总结的三位治脊法,常可缓解病情,促进康复。三位治脊法介绍如下:
仰卧位:①直抬腿;②曲髋膝拉筋;③强力助蹬腿。
侧卧位:①腰斜扳;②挺腰后拉腿。
俯卧位:①合掌腰弹按;②后扳腿撑腰;③拉腿甩按。
施法前后需对腰背腿轻手法按摩放松。大推拿复位作用机理主要为松弛椎旁肌肉,增宽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压力,促进突出的髓核不同程度的回纳,或改变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局部水肿和炎症的吸收,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及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脊柱功能,促进脊柱内外力学的恢复,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