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名称:《金匮要略》 |
心得体会 |
《金匮要略》中关于“治未病”学习体会《金匮要略》是中医医书的“四大经典”之一,该书主要部阐述内伤杂病病变规律及辩证论治。该书的作用为张仲景,攥写于东汉末年。原著为《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后人将此书一份为二。《伤寒论》一书主要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而《金匮要略》一书的内容主要以内伤杂病为主。《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金匮要略》以脏腑辨证为主。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张仲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阐述了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其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医开始从经验积累到系统理论形成。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不仅为内科杂病的专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该书对“治未病”有多处阐述。结合我的阅读体会对其做如下总结。一、未病先防:“治未病”相关条文多次在《金匮要略》出现。而关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告诫后代医家注意疾病的预防。重视未病先防,而这是“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匮要略》对未病先防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扬。文中记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许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引导、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强调刚中外邪,邪气仍然表浅,可以通过自身调节、饮食调整,从而使邪气无法入侵。又有条文如“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此条文讲的是一种养身防病的原则,提示人们不要过度房劳,饮食平衡,起居有节。身体强壮则外邪无法入侵。二、染病即治:指人体刚刚收到外邪的侵犯,此时应该尽早治疗,让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文中记载“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条文中所讲奔豚气发作之前或者刚刚发作即服用汤药,直接把疾病扼杀在萌芽阶段。“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加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此方通过行气利水,利小便而疾病自愈,将邪气因势利导排出体外,也起到染病即治的效果。三、既病防变:“五脏有病侧各传其所胜”指出既病之后,防治疾病进一步传变。类似的条文还很多。如“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又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阐述了肝病易于犯脾的规律。“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依据五行相乘相悔的原理,指出治疗肝病必须兼顾调理脾脏的道理。后世对于肝病的治疗很多多从疏肝理脾观点出发治疗。如逍遥散等。四、防止复发:条文“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指出了五脏的特性近其所喜,远其所恶。因此在疾病的后期,初愈阶段要注重调理,近善远恶,以避免再次复发。张仲景在方剂的组成中攻邪同时常常注意顾护正气,其目的则是防止正气亏损,疾病加重。其组方用药,经常使用甘草、大枣,即是因为其能保养脾胃的功效。不同于《黄帝内经》中,“治未病”仅仅为一个原则,《金匮要略》更多的把“治未病”的思想植入临床组方用药,临床治疗,日常调护中。不仅继承了《黄帝内经》的思想,更是将其发扬光大。“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治未病”是医者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学习古人的思想,结合现代医学最新进展,将“治未病”进一步发扬光大。 签名:林宏衡 2017年11月09日 |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 "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医学对世界医学的重要贡献。尤其对现在医学仍然未能彻底治疗的疾病的治疗,意义更加突出。比如在骨病中,如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现阶段无法彻底治愈的疾病。"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选方用药可以让患者带病生存,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该篇心得系统总结阐述了"治未病”的各个方面。 签名:方坚 2017年11月15日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