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名称: 《神农本草经》 |
心得体会 |
《神农本草经》学习心得《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本草专著,其书名最早见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之后《隋书·经籍志》也称“梁有《神农本草经》五卷”。书中所载药物知识颇为丰富,通过阅读使我受益匪浅。现将所得归纳如下:一、品种与分类:《神农本草经》所载药品,包括“根茎华实,草石骨肉”等动物、植物、矿物三大类 。其中动物药65种,植物药251种,矿物药41种。《神农本草经》药物分为三类:上品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大多属滋补之品;中品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或有毒,其中有补虚者,有祛邪者;下品主治病以应地,多毒,可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三品分类法以三品定位为纲,依次介绍药物正名、性味、主治功用。逐一条陈,目随纲举,较好地解决了药物汇集的编写体例,井井有条地展示了中药的性能归类。二、产地与采制:有关药物产地,《神农本草经·序例》谓“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其分布很广,包括全国各地。并揭示产地不同,药材质量及疗效也不同,为后世中药“道地药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药物采集方面,《神农本草经·序例》认为必须注意药物的“采治时月”,指出药物采摘的时间与疗效密切相关。且《神农本草经》还指出了某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如“蚱蝉生杨柳上”等 ,这对采集药物有指导意义。三、药性理论:从现存的文献来看,早于《神农本草经》的《五十二病方》作为方书形式出现,未论及药性理论;《黄帝内经》中讨论了气味理论,并记载了当时对药物毒性的认识。《神农本草经》集前人之大成,明确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尤其重视药物的四气五味,在具体的药物项下明确记载药物的气味属性。关于配伍方面,它认为“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创立了药物七情合和配伍原则,为后世遵循而沿用至今。四、剂型剂量及服用时间:剂型应用方面,《神农本草经·序例》总结前人经验,指出“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有关服用时间,《神农本草经》总结前人经验制定了“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的原则。指出应根据疾病的部位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时间以达最佳服药效果。五、临床应用:《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东汉以前医药学家和民间的用药经,其涉及疾病种类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伤、五官等科疾病。于所治疾病,它指出“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下利、大小便不通、贲豚上气、咳逆呕吐、黄疸消渴……虫蛇蛊毒所伤,此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宜依端绪以取之。”并提出“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热,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奠定了后世本草“诸病通用药”的基础。 签名:孔德敬 2019 年03 月 31 日 |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批语要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能体现指导老师的学术和水平):《神农本草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珍贵药学专著,从本草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到编撰体例和内容安排,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开创性,因而一直被奉为本草学的经典著作,堪称集东汉以前本草学之大成,甚至直到今天仍是学习中医中药的重要参考书。书中所载大部分药物仍是现代中药学讨论和研究的重点药物,所载中药学理论知识丰富,所构建的中药理论框架全面而富有层次,不仅为中药学科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是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形成的重要标志。 签名:方坚 2019 年04 月 30 日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